医大要闻

【出彩安医人】邹志辉:从手术室到生产线 外科医生的“破壁”之旅

时间:2025-11-03浏览:10设置

在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第一附属医院略显安静的手术区走廊里,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邹志辉刚刚结束一台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无影灯熄灭,手术器械归位,但他的工作远未结束。脱下手术服,他的身份从医生转换为创业者——安徽易镜医疗科技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这条从手术台到生产线的独特路径,见证了一项颠覆性医疗器械的诞生,也折射出我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深层脉动。

3000台手术背后的“刺痛”之因

“20年泌尿外科临床经验,每年六七百台三四级手术,这些经历让我最清楚医生和患者的‘痛点’在哪里。”邹志辉说,他的创业故事,始于手术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细节。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主流微创术式,其核心工具是激光电切镜。然而,中国泌尿外科医生长期使用的电切镜外鞘直径均为F26标准,这一规格完全基于欧美国家男性的尿道直径设定。

“中国的男性尿道并不完全适合置入如此大直径的激光电切镜。”邹志辉解释道,约20%的患者在手术中遭遇进镜困难、阻力明显;手术结束退镜时,几乎所有患者尿道都有不同程度的黏膜损伤,接近15%的患者术后会发生尿道狭窄。

一旦出现尿道狭窄,患者将面临反复的尿道扩张,甚至需要创伤更大的尿道修复手术,这不仅严重危害健康,更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赋权改革为“纸面专利”松绑

发现问题是起点,解决问题是过程,但让解决方案变成惠及广大患者的产品,却曾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系下,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化过程中的评估、审批流程复杂,一旦转化失败,还可能面临问责风险。“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是横亘在无数科研人员面前的“三座大山”。

转机发生在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及第一附属医院深入推进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中。为着力破解这些瓶颈问题,学校重磅出台了《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一附院也在第一时间出台了《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第一附属医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

这套政策“组合拳”经过精心设计,招招精准,击碎了困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顽疾”——建立的尽职免责机制,让职务科技成果被单列管理,从根本上消除了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担心“国有资产流失”而畏缩不前的顾虑;“权属改革”这一核心举措不仅让科技成果完成人的“金点子”得到认可,也让其“钱袋子”增添了收益。

这种“谁创造、谁受益”的明确预期,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将成果推向市场的内生动力。为了解决科研人员“不会转”的实操难题,学校也并非“一赋了之”,而是配套构建了全链条的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一支兼职的技术转移经纪人队伍,为科研人员提供从知识产权布局、法律咨询、商业谈判到市场对接的“一对一”专业指导,弥补了科学家们在商业和市场领域的知识短板,确保了转化之路能够行稳致远。

“这种机制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研发。”邹志辉坦言,赋权改革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枷锁。

从“破冰之始”到“燎原之路”

在政策的春风拂煦下,邹志辉团队研发的“小口径激光电切镜”专利率先“破冰”。2022年,该专利成功转让给威海威高集团,成为安医大一附院首个成功转化的发明专利,并获得了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了从“论文纸”到“注册证”的跨越。

这款适合中国人群标准的小口径激光电切镜,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让经尿道手术真正进入了“更安全、更微创”的时代。首战告捷,不仅验证了技术的临床价值,更让邹志辉看到了通过自主创新解决更多临床痛点的广阔前景。

创新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了产业化燎原之势。2023年,邹志辉带着系列专利参加合肥市“科创杯”大赛并荣获一等奖,随后在肥西“创智慧”双创精英赛中斩获特等奖,赢得了200万元现金支持、1500万元银行授信以及厂房免租等丰厚的政策礼包。

借此东风,安徽易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肥西G60药谷科技产业园正式成立并完成装修。作为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在肥西落地的首个项目,易镜医疗也是学校乃至我省“医研产”融合创新的鲜活样本,被评为2025年安徽省赋权改革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从公司注册到2000平方米净化车间的建设,当地政府提供了全程协调服务。”邹志辉感慨,“科大硅谷的200万元免息贷款、合肥市种子基金的支持,切实解决了我们初创期的资金难题。”

如今,团队已在第一代产品基础上迭代至第三代,正在研发的F8超细口径器械将彻底解决特殊患者的进镜困难问题。“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既懂临床,又做研发’,这让我们能精准避开企业闭门造车导致的同质化陷阱。”邹志辉自豪地谈道。

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与未来范式

学校不仅建章立制,更主动构建了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建设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科技成果从培育到转化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同时积极搭建转化平台,联合“科大硅谷”、合肥市成果转化专班等举办多场医院专场路演,并组织多项转化项目参加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路演活动,让临床成果直面市场。

邹志辉的案例,是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及第一附属医院系统性推进赋权改革的生动缩影。自纳入赋权改革试点以来,安医大一附院迅速响应,系统规范从专利申请、赋权到转化的全流程,为像邹志辉这样的临床科研人员铺平了转化之路。

目前,一附院完成的7个赋权项目,已成功将多项“沉睡”专利转化为市场价值:其中3项以估值490万元成立公司,吸引注册资本1160万元;另有3项通过技术转让获合同金额120.3万元,清晰展现了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市场化路径。

从无影灯下的手术室到器械轰鸣的生产线,邹志辉从容穿行。他的转型之路,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始于临床需求、承于赋权改革、转于政策服务、最终归于人民健康的完整创新闭环,为新质生产力在医疗领域的落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医方案”。(第一附属医院 赵丽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