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健康报:以法治方式固化应急实践经验

时间:2025-11-06浏览:10设置

         2025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正式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以法治方式固化应急实践经验,为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关键支撑。在法律落地进程中,需加强多方协同,通过强化配套制度的系统性、提升基层执行的精细化水平、增强区域应对的适配性,推动法律稳步转化为守护群众健康的治理举措。

  法律落地的前提是各方准确理解、精准把握条款内涵,因此,需针对不同主体开展精准普法,实现法理阐释与实务操作的无缝衔接。建议由司法、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宣传等部门联合开展“法律+实务”双轨培训,司法部门重点解读执法边界与合规要求,卫生健康部门聚焦监测预警、预防准备等相关条款的实操,应急管理部门详细解释应急保障、物资调配等措施的执行规范,宣传部门负责统筹培训动员与普法氛围营造,形成分工明确的普法合力。

  对于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单位,可由卫生健康部门联合教育部门等制定相关指南,明确医疗机构首诊报告义务、学校应急处置流程等。各地可结合实际开展“送法上门”服务,通过梳理典型应急案例、解析法律适用场景,强化相关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推动责任落实。

  配套制度的系统性会对法律实施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各地应立足区域实际,同步开展地方配套制度的调研论证与框架设计,确保地方举措与国家法律有效衔接、同向发力。例如,结合本地人口规模、产业特点、风险隐患等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标准;从人员素养、设备配置、流程规范、应急演练等维度,构建基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系统编制应急处置流程图、部门职责表、物资储备表及专项应急预案,定期修订完善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衔接不畅的地方性文件,确保配套制度与法律精神保持一致。

  场景化演练可以让法律在具体场景中找到落地抓手,数字化技术则为提升执行效能提供重要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是推动法律落地的核心。

  场景化演练需紧扣法律条款与本地风险特征,强化“实战性”导向。针对重大传染病疫情,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探索跨区域协同演练机制,重点模拟省际病例流调协作、应急物资跨省调拨等环节,检验指挥体系的响应效率与条款适用的精准性;针对群体性中毒等事件,可指导化工企业集中地区开展专项演练,核查预警发布、场所限制等环节的合规性,确保每一步处置都有法律依据。

  数字化赋能可进一步提升演练与处置的实效。建议加快推进国家级智慧应急演练平台建设,指导各地结合实际集成单兵流调设备、无人机消杀系统等工具,强化基层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偏远地区离线报送等功能的模拟,检验“一次填报、多端共享”的可行性;在演练中融入远程指挥调度环节,完善省、市、县三级分级指挥模式,优化跨部门、跨区域信息传递与协同响应流程;演练结束后,由平台生成评估报告,核查处置流程与法律条款的契合度,精准定位预案漏洞与整改方向,推动法律更好地落地。

  基层是法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需通过科学减负、精准适配等,让法律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高效落地。

  科学减负的目的是让基层集中精力落实核心职责。建议在确定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制定基层应急任务分级清单,重点明确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职责,避免权责边界模糊,确保基层能聚焦应急防控核心环节。

  地域适配需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地理等条件差异,推动应急举措更贴合实际。针对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可统筹中央与地方资源,加强应急设备更新与人员能力培训;针对多民族聚居或方言使用较多的地区,可编制多语言、多形式宣传材料,结合民俗活动开展普法,让法律知识更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针对地理条件特殊的地区,可因地制宜优化应急方案,如在山区建立多级物资中转机制,在洪涝灾害多发区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洪改造。此外,可鼓励各地在合规前提下探索创新,同时收集推广各地好做法,让地方智慧成为全国公共卫生应急治理的有益补充。

        (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卫生管理学院 陈任)

       日期:2025年11月6日

       来源: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6339485/5.html?t=176238878696245


返回原图
/